通化师范学院举办“长白山学术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发布时间:Jul 18, 2016 | 作者:
2016年6月25日,长白山学术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通化师范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非遗传承人共6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通化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忠教授、校长康学伟教授出席会议。此次会议由吉林省2011重大需求协同创新平台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长白山文化研究院、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联合承办。
会议开幕式由副校长朱俊义教授主持。在开幕式上,校长康学伟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代表学校党政班子及全校教职员工对参会的领导、专家及非遗传承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国家民委政研室科研处张世保处长作了讲话。他从国家层面阐述了非遗工作的重要性,提出非遗虽热,但研究要有全球视野,应注意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问题。吉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孙桂林主任在致辞中简述了吉林省非遗保护的现状,肯定了通化师范学院多年来在全省非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研讨会由通化师院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智文教授主持。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教授作了《论非遗的3.0层级》的专题报告。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三个层级:记录和调查研究,摸清家底,确立非遗的保护名录,为非遗保护的1.0 层级;确立非遗传承人,并为他们传承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和经费,为非遗保护的2.0 层级;科学家、艺术家们挖掘非遗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或艺术上的研究,形成具有原创性的科学或艺术的成果,可以称之为非遗保护的3.0 层级。这三个层级在非遗研究与保护中是并行存在的。
中国艺术人类学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室主任色音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亲身经历,介绍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对我国今后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提出五点建议:1.应重视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2.开发和保护并重, 尽量减少和避免开发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3.进一步建立相关的博物馆、民俗资料馆等设施, 对出土的文物和流布在民间的文化遗产进行严格保存和保管。4.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有效地遏制有损民族文化遗产的盲目开发行为。5.利用现代化手段, 忠实地记录和保存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教授对非遗保护具体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对目前非遗保护所面临的困惑,他认为:1.要听取传承人的困惑,而不是修正传承人;2.传承人应主动融入社会,进行生产性保护;3.非遗保护需要回到田野,保证其价值性及社会性;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相关企业之间的联合。 5.非遗要与社会和生活衔接,促使遗产升级。
大连大学东北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张景明教授,结合他在河北南沟的剪纸田野调查,阐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重要概念的理解,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1.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衍生品的概念,有助于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与专题性文化产业园区,有利于遗产文化附加值的稳步提升。3.以各种文化博览会、文化节为契机,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产值的逐步增加。4.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借助“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的力量,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的宣传和销售平台。5.利用高校的人才培养资源,嵌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研发文化创意产品。
长白山满医药传承人常纪庆、长白山靰鞡草结编技艺传承人万莉梅分别介绍了各自传承实践成就与 对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的思考。通化师范学院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王纪副教授代表与会学者做了发言。她结合自身在长白山满族剪纸教学中的实践,提出将纹饰技法课、肖像、场景、风景写生课作为训练方法,能够实现民间剪纸传承的当代性表达。
会议共收到论文十五篇,其中吉林省学者论文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文化教育传承、满族家族祭祖仪式音乐、满族说部的文化解读、达斡尔族与满族家族萨满祭祀对比研究、宗教旅游与跨文化交流、长白山人参故事等。来自甘肃、四川的三位学者,依据各自多年的田野考察,对凉山州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四川师范大学杨静)、甘肃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甘肃省民族研究所杨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里的甘肃天水伏羲庙会文化(甘肃天水师范学院徐粮才),作出了详实深入的分析阐述。
此次会议是通化师范学院主办长白山学术论坛非遗专题的首次会议,政府、学界、非遗传承人代表共同参与,通过交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会初衷基本实现,与会代表普遍反映收获颇丰,对通化师范学院在非遗领域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前景形成了共识:1.应整体上统筹规划,使得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别的非遗项目在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得到有效、科学、均衡的发展,仍是目前较为迫切的课题。2.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当地优秀“非遗”资源,让“非遗”的推介宣传与当地旅游相结合,要合理、有效地利用“非遗”资源开辟文化产业新途径。3.采取一切积极措施,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防止主观破坏,正确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保护好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4.在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分工上要有所侧重,各尽其责。5.依托科研院所,加强对政府非遗保护队伍的专业培训,培养本土专业人才。6.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里的庙会文化是民间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互动的整体。
上图为长白山学术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现场
上图为出席会议的专家合影
供稿:刘智文 王学胜